• 帮助中心

  • ADADADADAD

    “民间宗教是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丰厚基础”,毕业论文

    “民间宗教是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丰厚基础”[ 毕业论文 ]

    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:2023-11-13 17:35:56 更新时间:

    作者:文/会员上传 下载docx

    简介:

    在长期学术研究中,牟钟鉴先生对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多有涉猎,并且在他的很多文章和专著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,可以说开辟了近年来对民间宗教新的认识视角。 6月的一天,一个特别偶然的场合,记者有幸遇见久未谋面

   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,请查阅,本站为公益性网站,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。

    在长期学术研究中,牟钟鉴先生对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多有涉猎,并且在他的很多文章和专著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,可以说开辟了近年来对民间宗教新的认识视角。

    6月的一天,一个特别偶然的场合,记者有幸遇见久未谋面的牟钟鉴先生,跟牟先生谈起道教界对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的普遍关注,以及一些道长,包括中国道教协会的几位副会长,多次提出希望《中国道教》杂志能请他谈一谈与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有关的话题。牟先生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要求,并在随后的一个午后,在家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。

    民间宗教也是宗教

    记:我们注意到,对于现在社会及学界所普遍称呼的“民间信仰”,您一般直接将其称为“民间宗教”,您是怎么考虑的?

    牟:我感觉,现在讲民间信仰,实际上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的词汇来对应社会对民间宗教的看法,目的是使民间宗教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。新中国成立后,五大宗教格局一直延续至今,现在提法上有一点变化,叫做“基本格局”,给五大宗教以外的宗教预留了空间。如提到妈祖信仰,应该怎么办?一段时间以来用一个温和的词,叫民间信仰,不称为宗教。因为民间宗教长期被视为“封建迷信”,一下子成为合法宗教许多人接受不了,用“民间信仰”的认可度大一些。但我不是这样看的,我觉得我比较彻底,就应该直接称妈祖信仰等一类的信仰为宗教。我认为宗教不分大小、没有贵贱,应该是平等的。这些信仰也是宗教,我认为作为宗教而言它们和五大宗教有着同样的属性和作用,应该是平等的。当然,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。

    我认为民间宗教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组织化的民间宗教,有独立的教团和教团的一套制度,如早期的五斗米道、太平道,明清以后的罗教等。还有一类叫民俗性民间宗教,是弥散性的,和乡社、家族制度以及民间习俗交织在一起,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独立的教团,而乡社组织必要时也能起到宗教组织的功能,举行祭天祭祖以及各种祭祀鬼神的仪式,而且和岁时节庆结合紧密。因此,我认为民间宗教一方面具有组织化、一方面具有民俗性,这两方面都不能简单地用信仰这个词来涵盖。如果只从信仰层面出发,容易忽略这个信仰其实是具有组织和活动的,它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和文化现象。民俗性的民间宗教没有独立的教团,但它有活动,也有比较松散的组织。信仰这个词体现不了活动和组织。吕大吉先生讲,宗教有四个要素:观念、感情、活动、组织,必须全部具备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,而所谓民间信仰大都具有四要素,只归结为信仰是不够的。所以我主张直呼其名,就叫民间宗教,民间宗教也是宗教。

    记:您认为民间宗教和主流宗教相比有什么差别?

    牟:民间宗教与五大宗教以及历史上其他主流宗教相比,区别到底在哪里?我认为在于,民间宗教主要在下层、民间以及普通民众中流行。有人会说:佛教不是在民间流行吗,道教不是在民间流行吗?可是,应该注意,民间宗教的教理教义、核心人物,也在下层,没有进入到整个国家社会的精英阶层里,没有被社会上层所吸纳和认可。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。当然差别还表现在地方性、多样性等方面。

    从宗教史看,今天所有被人认可的主流宗教,无一例外原来都是民间宗教,只是后来获得机会上升为主流宗教,并得到官方认可。道教、佛教、天主教等等,无不如此。以道教为例,魏晋以后道教出现了一批思想家,如葛洪、寇谦之、陆修静,是他们使道教获得了提升,让道教逐渐得到统治者认可,最终上升发展成为主流宗教。从这个层面讲,所有的主流大教都不应该忘记了自己的前身。讲了前身,再讲后世。从现在的趋势看,各国现在主流的趋势是政教分离。政教分离以后,一切以前所谓的官方宗教失去了官方身份,逐渐走向民间。以台湾地区为例,现在获得认可的宗教有十几种,主流宗教和民间宗教之间界限非常模糊,都在民间活动,在法律层面被一视同仁,没有特权,没有政治势力作为依托。在政教分离的大趋势下,将来所有的宗教都会逐渐回归于民间宗教,在民间和社会上活动,不再依赖于政治势力,也不再和政治势力相结合。所以,不能小看民间宗教。

    道教的根子其实都扎在民间宗教里

    记: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这一领域,因为与道教有着深刻的关联,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道教界关注的热点。您认为民间信仰或者民间宗教与道教,在历史上以及现在,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。

    牟:这个关系我考虑过,不过不敢说考虑得很周到、很彻底。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里唯一土生土长的,和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的亲缘关系没有其他任何宗教能与之相比。道教是怎么产生的?我认为道教把长期以来,现在可以说早到商代以前的一些传统信仰、民间信仰加以提炼,然后到汉代时逐步和老庄哲学相结合,从而获得了提升。如果道教不和老庄思想相结合,永远都是民间宗教。一个宗教耍发展成为大的、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宗教,必须要有系统的神学或者教理教义,且这个方面要有一定规模。而普通的民间宗教,缺少这个重要因素。《老子想尔注》是最早从道教角度解释《老子》的著作,我认为由张鲁及当时一些祭酒著成,通过阐释使《道德经》变为道教的宗教经典了,也为道教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宗教奠定了基础,此后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被吸纳为道教经典也属于此类。道教的产生和民间信仰、民间宗教血肉不分,它的历史就是这样。

    在中国,怎么以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五大宗教,因受前苏联“鸦片基石论”和“与宗教斗争论”的影响,本身就有一个曲折的过程,对民间宗教来说就更加不容易了。我认为,道教的根子其实都扎在民间信仰里面,五大宗教中扎得最深的就是道教。道教和民间宗教,信仰对象、祭祀活动都是交叉的,想一刀切,是不可能的。比如过去宗法性宗教的祭天祭祖、黄帝崇拜,民间讲的“天”与玉皇大帝信仰,关帝信仰、三官信仰,等等,它们既是民间的也是道教的。这种交叉是流动性的。民间信仰的神灵被道教吸收,就成为道教神;而道教的很多信仰对象又传人到民间,进入民间信仰、民司宗教。道教信仰的特点之一是多神信仰,信仰对象具有流动『生,每个时代道教信仰的神都不一样。所以我感觉要把道教和民间宗教分开很难。 民间宗教几乎都是儒释道交错的,有组织的民间宗教有的偏道一点、有的偏佛一点、有的偏儒一点,但都是三教合流,中国人的信仰不能用西方的框架来框。以妈祖为例,本来是民间信仰的海神,但又属于道教,道藏有《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》,台湾现在还是将妈祖划人道教。但根据相关记载,清代妈祖还曾一度被划入佛教系统,被奉为佛教的慈航菩萨。但现在从大陆方面来看,妈祖确实是和道教的渊源比较深。

    处理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最好顺其自然

    记:很多道教界人士特别关注一件事。他们觉得,现在民间信仰的提法,以及对民间信仰的划分,事实上是把属于道教的一些信仰内容给划分出去了,他们认为是不合适的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?

    牟:你提到的这个观点我听到过,但有一段时间我也听到了另外一个观点,认为道教应该和民间宗教划清界限,觉得民间宗教有杂而多端的特点,包含了一些比较粗俗的内容,社会上负面评论多一些,害怕弄不好会使道教受到牵连,影响道教的声誉和形象。这算是恰恰相反的两种观点吧。我个人看来,把这两个观点加在一起,“叩其两端而用其中”,可能会更客观和完整一点。

    我认为道教与民间宗教确实有着极其紧密、不可分割的联系,但我并不认为两者能够完全等同。民间宗教具有地方陛,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信仰,彼此之间并没有很有机的联系。比如福建、台湾的保生大帝信仰北方就没有,北方的萨满教、彝族的毕摩教、纳西族的东巴教、壮族的布洛陀崇拜,都各成体系,互不隶属,彼此之间并没有一个有机的联系。但道教不是这样,道教虽然分为全真、正一两派,但金元以后内部有相对比较一致的东西,如共同的经典教义,联系也比较紧密,尤其是上层人物。此外,民间宗教中的一些神灵,道教并不信仰,比如明清时期民间宗教中很流行的无生老母,我没有看到过一个正规的道观里供奉。此外,如果把民间宗教和民俗相结合,那民俗就太多了,中国南方北方的差异太大了。还有一点,少数民族的民间宗教,很多和道教并没有直接的联系,因此不可能和道教等同。

    记:那么,未来对于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,您认为怎样处理更合理、更有益?

    牟: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顺其自然。我不赞成把两者说成是一个东西,但我也反对让他们一刀两断,切割得那么清楚,他们的界限本来就极其模糊,非要人为划分,是不合适的。

    至于具体怎样处理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,我的思考是可以有三种形式:一是这种民间宗教和道教没有直接关系,那么不强求,顺其自然。二是某些和道教比较接近的民间宗教,由于各种原因,愿意向道教靠拢,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,道教应该主动地把他们纳进来,提高他们,使之更规范,去掉一些诡异粗俗的内容。有的地方已经在做类似工作了,我了解到甘肃省礼县近年就做了一些尝试,效果挺好,应该鼓励。第三类是某种民间宗教与道教有明显关系,但本身并不愿意被纳入道教,那么可以建立一个友好、密切的联系,互相帮助和促进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我认为处理好和民间宗教的关系,对道教自身来说同样是件功德无量的事。道教的基础在民间、在民间信仰、在民间宗教,如果这个部分缺失了,道教就会被孤立,路也会越走越窄。道教历来正式出家的道士很少,千年来儒释道三教鼎立,道教凭借什么去和儒家、佛教鼎立?我认为有两个方面。第一,道教有老子、有道。老子是道教的导师,确立了道教大的方向。道教是道文化的宗教形态,老庄哲学是道文化的哲学形态,两者互相交叉,道教的力量就大了。第二,草根性。道教扎根于民间,和民间宗教血肉相连。这个太重要了。虽然真正出家的道教徒很少,但我们几乎能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看到道教的影子,在观念上、行为上受到道教观念影响的中国民众数量无法统计,我认为道教的强大就在这里。道教的力量在于草根,如果把这个根切断了,仅仅靠出家的道士,力量会大大削弱。

    所以,老子传下来的指导思想,以及扎于民间的根,这两点道教不能丢。除此之外,还需要好的教团、好的教风,一些有学识的道教界精英;人才方面,我认为目前道教界最需要的是能在义理上开拓的理论人才。“打铁还要自身硬”,道教自身的理论、人才、道风的建设做得好,才能对民众和民间宗教有吸引力,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正能量。

    民间宗教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

    记:您觉得我国的民间宗教目前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?

    牟:应该说目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。据我了解,有关部门一直在着手相关的调研和工作。我参加过一个座谈,还做了发言,我希望能够出台相关文件。但民间宗教的合法化和管理,不宜成立全国性的协会,最好能分散管理,这是由民间宗教的地方性决定的。我的观点是,明清时期的情况和社会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。根据台湾当代的经验,民间宗教也在不断改革,去掉被社会诟病的成分、秘密的活动方式,以适应新的时代。因此,不要老让民间宗教处在灰色地带或在地下,应该把民间宗教引导到地面上的阳光下来生存。这样的话其优点缺点都能看得比较清楚,纳入我们宗教事务管理的视野里去。台湾的十几大合法宗教,很多都是民间宗教,如天帝教、天德教、轩辕教、一贯道等,事实上,在合理的引导、管理之下,和政权相处得极其和谐。总之,不要害怕,但一定要加强引导,依法管理,尽量化解其负面作用,使之健康发展,这是必须的。

    记:您曾经还对民间宗教对道德建设的正面意义有过阐述。

    牟:民间宗教的很多观念和形式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,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伦理以及礼俗之上的。在今天,我们提倡在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,发挥各种信仰的正能量,以促进道德建设、文化建设。所以,站在更高的视角看,和今天的道教一样,民间宗教也还有很大潜力可挖。民间宗教和民俗、民间生活密切联系,它提倡“神道设教”,以神的名义劝善惩恶,加强人们的道德约束、道德意识,不敢为非作歹,有益于民众的移风易俗、潜移默化,它是可以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的。从这方面看,我认为在今天对民间宗教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。民间宗教和现代社会并不矛盾,甚至有的方面还可以互补,这个问题应该好好做点研究。

    此外,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,从宗教生态角度看,民间宗教这么大的信仰市场,其重要性不能忽视。民间宗教是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丰厚基础,如果把这个基础给削弱了,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生态会发生大的变化,而这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。

    “民间宗教是中华民族信仰文化的丰厚基础”.docx

  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

    推荐度:

    下载
    热门标签: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
    ADADAD
    热门栏目